EN
讲座通知日历表
上月  2019-04  下月
    本科培养
    本科生培养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秉承“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校训,强化“厚基础、强实践、严过程、求创新”的人才培养特色,重点面向电子信息、新能源、生物与健康等领域的科学技术与产业发展需求,把握功能新材料及加工应用技术发展的新特点、新趋势及新机遇,培养掌握材料科学的基本理论与技术,具备材料物理、化学、力学、设计、合成与成型制造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具有很强的知识获取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具有国际化视野和组织管理能力的领军人才和高级别研究型人才。
    本专业注重多学科交叉理论技术创新与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毕业后可在电子信息、新能源、生物与健康等领域的材料合成、改性、分析、测试和加工成型等方面从事科学研究、技术与产品开发、生产及经营管理等工作,同时为毕业生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打好基础。
     
    二、毕业要求
    本专业主要课程包括自然科学基础(数学、物理、化学等)、工科基础、技术基础、专业、人文社科等方面的课程,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以及实践性教学环节(毕业设计、基于项目学习、实习等)并重,注重基础理论与创新、加强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本专业毕业生应达到如下要求:
    1.   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能够在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际中实践应用。(1)在固体物理、半导体物理与器件、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分析测试方法、材料固态相变、材料成形等课程学习中能够把高等数学及大学物理知识运用到结构分析、材料热力学及动力学模型建立等复杂科学问题分析中;(2)在高分子材料学、材料合成与制备、功能材料与器件、电化学基础、电子信息材料、生物材料等课程学习中把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大学物理等基础知识熟练应用并加深专业知识的理解。
    2.   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材料科学与工程问题进行研究。(1)结合材料制备特殊要求,活用机械制图、大学物理实验、电工与电子技术、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等知识设计实验进行探索和分析讨论,并优化实验技术与工程方案;(2)掌握功能材料指标及器件制造工程实施中涉及的重要工程技术指标,研究达到指标的材料制备及器件制造工程技术途径。
    3.   能够熟练应用现代工具。(1)通过新材料前沿文献检索与学术讨论等教学环节熟练获取相关信息的必要性与基本方法,能够运用图书馆资源进行文献检索和资料查询;(2)掌握开发、选择、使用恰当的技术和资源,运用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获取专业信息知识解决材料科学与工程问题的方法。
    4.   能够通过文献研究分析前沿材料科学与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1)针对能源材料与器件、信息功能材料与器件、生物材料与传感实际问题,选择恰当的物理、化学等相关知识进行推理分析;(2)在充分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开展文献检索,开展批判性讨论和分析。
    5.   能够充分认识材料科学与工程技术发展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1)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和行业的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2)能正确认识并评价工程实践对客观世界的影响。
    6.   根据国家及区域经济建设特点,设计/开发材料科学与工程项目,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1)掌握能源技术发展特点及区域需求特点,提出新材料研究和应用的模式;(2)根据区域产业发展条件,制定和开发材料加工技术;(3)能够综合运用材料科学理论和加工技术手段解决新兴产业发展中实际瓶颈问题;(4)能够在工程设计中综合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等因素。
    7.   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1)通过通识课程及大学体育文化活动的开展,能够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2)通过深圳市社会实践活动,完善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3)通过爱心扶贫活动,提高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懂法守法。
    8.   在校园科技创新竞赛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1)组织校园科技竞赛、参加国家及省市各类竞赛,提高团队合作的意义,能与团队成员有效沟通,用人单位和社会评价好;(2)能够在团队中根据角色要求发挥应起的作用,工作能力得到充分体现。
    9.   通过社会实践、生产实践及海外交流等途径,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也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10.  通过大学校企合作创新实践活动及导师制教学环节,使学生了解重要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
    11.  培养终身学习作风。(1)通过材料科学发展历史及新兴材料科学发展的趋势,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我探索和学习的必要性有正确的认识;(2)通过在社会上成功的已毕业学生与在校学生的定期交流,体现出自我学习和探索的成效。
    12.  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并具有外语综合应用能力。
    三、主干学科
        材料科学与工程。
    四、修业年限、授予学位及毕业学分要求
    修业年限:三至六年(标准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毕业学分要求:本专业学生应达到学校对本科毕业生提出的德、智、体、美等方面的要求,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的学习及实践环节训练,修满172学分,其中通识教育课程51学分,数学与自然科学基础课程36学分,专业教育课程85学分,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合格,方可准予毕业。
    五、课程体系
    (一)课程设置
    1. 通识教育课程  51学分
    1)公共基础课程  31学分
    思想政治理论课  16学分
    语言与沟通技巧  6学分
    体育            4学分
    大学计算机      2学分
    军训及军事理论  3学分
    2)文理通识课程  20学分
    人文与艺术类    6学分
    社会科学类      6学分
    科学与技术类    4学分
    创新与实践类    2学分
    选修要求:以上为最低学分要求,其中全英文通识课程应不少于10学分。
    每学期开设的课程目录详见当学期选课手册。
    2. 数学与自然科学基础课  36学分
    1)数学课  18.5学分
    高等数学A5学分)、高等数学B5学分)、代数与几何(4学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2.5学分)、计算方法(2学分)。
    2)物理课  10.5学分
    大学物理IA4学分)、大学物理IB4学分)、大学物理实验IA1.5学分)、大学物理实验IB1学分)。
    3)化学课  7学分
    无机化学(3学分)、有机化学(4学分)。
    3. 专业教育课程  85学分
    1)技术基础课  13.5学分
    机械制图IA3学分)、机械制图IB2.5学分)、电工与电子技术(3.5学分)、电工与电子技术实验(0.5学分)、理论力学III2学分)、材料力学II2学分)。
    2)专业必修课  35学分
    专业核心课:固体物理(3学分)、材料科学基础(5学分)、材料分析测试方法(5学分)、材料性能学(2学分)。
    其他专业必修课: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导论(1学分)、半导体物理与器件(3学分)、物理化学(3学分)、高分子材料学(3学分)、材料表面与界面(3学分)、材料成形原理(3学分)、材料合成基础(2学分)、材料固态相变(2学分)。
    3)专业选修课  12学分
    要求至少选修12学分,从基础性选修课中至少选修6学分,其他学分按方向选修。
    基础性选修课  6学分
    结构材料学(2学分)、纳米材料基础(2学分)、功能材料与器件(2学分)、薄膜材料与技术(2学分)、微电子制造技术(2学分)、传输原理(2学分)、材料设计方法概论(2学分)。
    方向选修课  6学分
    A. 电子信息材料与器件制造方向
    电子信息材料(2学分)、印刷电子学(2学分)、传感器原理与技术(2学分)、电子封装材料与技术(2学分)、电子产品可靠性(2学分)、MEMS和微纳制造(2学分)、硅器件与集成电路原理(2学分)
    B. 能源材料方向
    电化学基础(2学分)、能源材料与器件(2学分)、光伏技术导论(2学分)、二次电池技术概论(2学分)、燃料电池基础(2学分)。
    C. 生物材料方向
    生物材料(2学分)、仿生材料与技术(2学分)、生物医学工程概论(2学分)、生物医药纳米材料(2学分)、药用高分子材料(2学分)。
    4)实习实训  14.5学分
    金工实习(2学分)、电子工艺实习(2学分)、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实验A/B2.5学分)、材料科学与工程综合实验(2学分)、生产实习(3学分)、创新教育(2学分)。选修实验课(1学分)(31):
    电子信息材料实验(1学分)、能源材料实验(1学分)、生物材料实验(1学分)。
     
    5)毕业设计(论文)  10学分